广西党史网
  您现在的位置:广西党史网>> 红色故事>>
“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毛泽东读《社会主义史》
作者:路军    发布时间:2023/12/5 20:27:10    来源:


20世纪初,新思潮震荡古老神州,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文、译本传入中国,其中,1920年10月,由英国人克卡朴(也译为“柯卡普”)著、李季翻译、新青年社出版的《社会主义史》是影响较大的译著之一。该书从圣西门、傅立叶等的空想社会主义讲起,对1913年前的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及现状娓娓道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书作为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系统知识的第一本书,其翻译、出版对传播社会主义知识、开阔知识分子思想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史》

《社会主义史》的译者李季,1892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伍市镇秀水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聪颖过人。1912年他到长沙求学,抱着先学好一门外国语,再学好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宏愿,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就读,因勤于学业,同学们说他“把凳子都坐矮了”。1915年秋天,高师还没毕业的李季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科,师从大家辜鸿铭,深受其器重。1918年李季毕业留校担任英语教员,后辞职。正是在北大任教期间,受到五四运动影响,李季开始钻研社会学。鉴于当时国内的书刊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翻译了英文原著的《社会主义史》。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季追随陈独秀,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大革命失败后,1929年加入陈独秀、彭述之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后被开除出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特约翻译,1967年2月在上海去世。李季从1918年至1964年从事译著40余年,出版600万字以上。

历史的胶片回放到1911年,也就是在李季赴省城求学的前一年,18岁的毛泽东在那年的春天就来到了长沙。湘潮激荡,狂澜谁鄣。两位年龄仅相差一岁的湖湘青年冥冥中在“社会主义”这一当时的新名词上产生了共鸣。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的毛泽东从当时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个词,接着读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遂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几年后,毛泽东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史》等著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之精髓,从而“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史》这部“从历史下手”的译著,运用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辨,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方向

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资治通鉴》中所强调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正是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镜文化性格的精辟提炼。《社会主义史》的译者李季在本书译序中就写道,要讨论社会主义“对于他必先具一种有统系的知识,才能够判断他的好歹决定他是否可以实行”。我们对社会主义运动“要想具一种有统系的知识,须先从历史下手”。正是出于清醒的历史意识,时为北京大学英语教员的李季,在校长蔡元培、名教授胡适,以及留校任教的张申府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教学工作之余,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22万字的译著,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来龙去脉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讲道:“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从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了起来,在这项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史的影响开始对我起指导作用。”在之后那段特别著名的话(“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中,毛泽东所列举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只有《社会主义史》对俄国革命史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论述。因此能够看出,《社会主义史》对毛泽东树立唯物史观、从俄国革命历史经验中镜鉴中国革命的历史前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史》在“绪论”中就指出:“各文明国最开明和最有组织的工人都趋向社会主义,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话。凡属今天被一般先进的工界所采纳的意见,明天就将为他们后起的同胞所欢迎了。”进而对“社会主义”这一名词的出现、围绕社会主义的相关争论、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等进行了论述,指出社会主义者认为“在社会发展里面,社会主义是将来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的东西,这就和以前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一样的”。从而通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壮阔背景,映衬出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芒,增强了科学理论对那一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说服力。

《社会主义史》共十六章,其中第十章专门介绍“俄国革命”,开篇即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的运动应当特别讨论,因为这种运动和俄国特别的国情关系非常复杂。”甚至惊呼:俄国政治的非非纷乱“似乎是时代错误了”。之后,本章对1913年前的俄国革命运动从历史上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起至1870年止,这个时期主要的特点就是消极。第二个时期,即社会主义的学说传播时期。书中激昂写道,俄国一班拥护自由的青年有一种积极的和效力很远的理想,引起许多醉心自由之人的热望,他们要极力拯救一般贫民。围绕这段历史,书中指出“俄国革命运动在第二期中也呈一种混杂的现象。然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却仍是一种显著的特点,所以那种消极的原动力还是巍然存在的”。在俄国革命运动的第三个时期,革命党人和平的传播方法既被禁止,他们便采用激烈的方法,诉诸武力。按照联共(布)党史的论定,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采取刺杀个别人物、实行个人恐怖的斗争手段来反对沙皇制度,是民粹派在俄国进行的革命工作,而民粹派“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

《社会主义史》接着写道:1896年“在圣彼得堡所起的大同盟罢工,可以视为由近世工业的情景而自然发生的革命新运动中一种发轫点”。确定这一发轫点的时代背景是:1895年,布尔什维克主义创始人列宁把彼得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为建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作了准备。1896年,在斗争协会领导下的彼得堡三万纺织工人大罢工,迫使沙皇政府颁布法令限定工作日。之后,书中概述了1901年后,俄国革命经历的高潮与低谷,并收笔于1912年。也正是在这一年,按照联共(布)党史的论定,布尔什维克正式形成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对历史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为了坚定未来前行的脚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史》时,俄国的革命进程已较书中内容有了大踏步的发展。此时,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布尔什维克击退了英、法、日、美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粉碎了各路前沙俄将领所率白军的全面围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到生存和巩固,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从俄国革命历史虽然曲折复杂但最终取得胜利的经验中,那一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朴素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升腾起的一定是通过科学理论指引中国革命也同样能够最终胜利的殷切希冀。正如毛泽东在读过《社会主义史》29年后,再次回望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时,对中国先进分子的不二选择肯定道:“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史》这部“阶级斗争”启蒙书,运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洞悉了那一时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动力

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对中共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的讲话中提到:“记得我在一九二〇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如果说考茨基著、恽代英译的《阶级斗争》是从理论上阐明了马克思所论述的“阶级争斗”这一重要学理,《社会主义史》则更偏重于通过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史实,向读者呈现出阶级斗争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史》首先围绕法国、英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展开,指出:“1830年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所生之最大的结果就是法、英两国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峙。”“一般无产阶级既不能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复为经济界的现状所压迫,现在却成为一种革命党了。”进而揭示出“近世工业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运动中又居最重要的位置”的法国和英国,其社会之所以进步的动力正是在于人民和君主、工人和政府、贫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

《社会主义史》继而指出,当“英法两国两重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终止”“自从那个时候起,社会主义最著名的首领都是德俄两国人了”。就德国的社会主义家,“马克思”专列的一章中,作者采用史论结合的笔法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阐述了他的学说。虽然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原著作者并不完全认同马克思的学说,但围绕阶级斗争,书中写道:“无产阶级将政治上的权利攫到手中,借政治上的势力,末了便完全掌握社会中经济的事业。这种阶级排斥一般资本家,他们将生产工具攫入手中,按照他们的利益,去管理这些工具,因为他们的利益就是社会全体的利益;于是社会经过一次革命便入于社会主义时代,而这种革命的终止,不是仅仅凭借权力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进化中自然的公理使然的。”为读者呈现出的是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社会主义史》“工人国际协会”一章,介绍了共产党同盟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围绕《共产党宣言》,作者指出:“‘所有各种社会的历史,从古至今、已经是一种阶级斗争史’。这句话就是这种宣言的锁钥。‘但是现代有一种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种争斗已经由繁变简,成为两种阶级对峙的形势;人类全社会渐渐分为两个互相敌视的大营寨,两个互相冲突的大阶级,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宣言的大部分是这两种阶级的一种注释和讨论,所有他们所以发生出来的历史上的情形,所有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的关系,都说明出来了。”阐明了在阶级社会,共产主义者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驱动力在于阶级斗争。

恩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这种斗争只有在阶级本身消失之后、即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之后才会消失。”正是从《社会主义史》等著作中认识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掌握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920年12月,毛泽东致信蔡和森等,谈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时指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阶级斗争是矛盾的普遍性在社会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体系经过革命实践而日臻完善,1937年8月,他在《矛盾论》中就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进而运用事物的矛盾法则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推动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湘潮》2023年10月)

责编:宣传教育处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工信委备案:桂ICP备13002049号-1 广西网警备案:450103020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