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网
  您现在的位置:广西党史网>> 红色故事>>
小平的情结
作者:     发布时间:2020/5/21 16:03:23    来源:


    小平的眼泪情结。右江人民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是个爱走村串户的人,他总是不辞劳苦,走进村寨,把党的主张和温暖送到群众之中。1930年夏,红七军从黔桂边境回师右江,收回百色、奉议、恩隆等县之后,队伍集中整训。为了整训工作,小平同志忙得头发长了也顾不得理,但他还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深入到村里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的生活实际,解决群众的困难。
    有一天,小平在农民赤卫军梁连长的陪同下,来到一位穷人家里。当小平来到这位群众家的时候,被眼前的情况惊住了:这能算什么家呀!房顶使用茅草盖,由于日晒雨淋,茅草已经霉烂,东边裂开一个洞,西边穿了一个孔,怎能遮风挡雨!再看四周的墙壁,也是稻草拌泥巴糊起来的,只要轻轻一捅,就会穿个大窟窿。小平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心情很沉重。他正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屋里传出几声咳嗽声,接着又是一串令人心寒的呻吟声。小平同志走进屋里一看,一位老大娘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小平不顾老大娘是否听得懂他的话,急着问她得了什么病?家里有几口人?梁连长替老大娘作了回答,老人叫梁姆蕊,原来家里九口人,由于天灾,她的丈夫受苦受累去世了,这样梁姆蕊的生活就犹如雪上加霜,儿女7个,病饿死了4个,实在没有办法度日,她只好把8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卖掉,与大儿子相依为命,一把粗糠一把野菜活了过来。小平听完之后,背过身去,止住泪水。对梁大娘安慰了一番之后,小平与梁连长回到了部队驻地,拿出两百个铜板交给梁连长,送到梁大娘家,还吩咐梁连长带领战士上山割茅草,帮梁大娘修好房子。有了钱治病,梁大娘的身体很快好转,病好之后,梁大娘带着大儿子找到小平同志,要求他把自己的儿子留下当红军。小平见她一片诚意,态度坚决,答应收下她儿子当红军。红七军北上之后,小平为了照顾这位老大娘,就把她的儿子编入当地的赤卫军,以便照顾老人。
    在当时,红七军由于受到敌人的封锁,加上交通不便,指战员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红七军的伤员主动要求不要特殊照顾。粮食少,就吃粗糙的玉米粥;油盐缺,就喝可以少放油盐的南瓜汤;菜少,就吃瓜藤、瓜花、瓜叶,上山找竹笋、野菜;没有肥皂、牙膏之类的日用品,同志们就用过滤后的草木灰水当肥皂,用毛巾擦牙齿替代牙膏牙刷;没有烟叶,又有抽烟习惯的同志就找树叶当烟叶。红七军的指战员虽然生活艰苦,但对待老百姓却异常慷慨大方,真正体现了革命军队为百姓、为群众服务的宗旨。
    小平的棉衣情结。在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收藏着一件革命文物——棉衣,这件棉衣包藏着邓小平勤政爱民的故事。1929年11月初,第四大队军需接济不上,战士们缺少衣物,于是张云逸就指导工会主席黄木生创办被服厂,解决军需问题。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收藏的这件棉衣,就是当年被服厂厂长送给邓小平过冬的棉衣,他舍不得穿,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邓小平在平马整训期间,经常在百忙之中到壮家瑶寨,挨家挨户地访贫问苦,给他们送去衣服与钱粮,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一次,他下到仑圩访贫问苦,带去了这件棉衣,亲手送给当地的贫苦人家。这件棉衣成了邓小平勤政爱民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在纪念馆展出,以此教育后人。
    小平的希望情结。自1929年10月20日邓小平化名邓斌并受党中央重托,由水路在田东县二牙码头踏上百色的第一步起,到1931年初离开百色率部队北上向江西进发,前后近14个月,邓小平与广西人民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百色平果县凤梧希望小学收到5000元捐款。这笔捐款来自北京某发展基金会,因数目较大,校方为登记入册,询问捐款人的姓名,回答是不能公开捐款人的姓名,如果一定要写名字的话,就写“一个老共产党员”。这位“老共产党员”是谁呢?校方再三追踪,最后终于得知是时年88岁的邓小平。消息传开,百色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后来又得知邓小平还资助过凤梧希望小学一个叫周标亮的贫困学生。
责编:宣传教育处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工信委备案:桂ICP备13002049号-1 广西网警备案:450103020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