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网
  您现在的位置:广西党史网>> 党史文坛>>
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的突出贡献
作者: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湘江战役历史研究》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9/9/10 9:03:38    来源:广西日报


    在湘江战役中,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关键一环,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立下了不朽功勋。

    以阻击战的方式突破敌人封锁线,是湘江战役的突出特点

    湘江战役前,蒋介石企图让地方派系与红军决战、两败俱伤,从而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湘军对红军指向湘西极为恐慌,预备与蒋介石协同对付红军。桂系则是“既要防共又要防蒋”,在看到红军入桂势不可挡后,就把部队南撤,让出桂北一条通道;而当看到湘军大举南下、中央军加速西进后,桂军又倾尽全力掉头北上,企图重新控制湘桂边界和湘桂走廊要地。

    红军在部署湘江战役时,对敌情特别是对桂军部署的反复变化还不知晓,因而制定了以打乱敌人部署、强渡湘江为目的,分四路进军的作战计划。1934年11月27日,红二师抢在南北对进的桂军和湘军会合之前,占领兴安界首和全州脚山铺,控制了从界首到屏山渡约30公里的湘江江段;红五师占领了全军左翼要地——灌阳新圩,打开了直抵湘江的通道。这样,能否阻挡住敌军的南北夹击,守住湘江通道的支点,成为了湘江战役胜败的关键。这种攻守易位,以组织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来达成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之目的,成为湘江战役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鲜明特点。

    三大阻击战,确保了党中央和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三大阻击战正是红军将士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典范。11月27日,军委纵队刚抵达广西文市、水车地域,红八、红九军团在三峰山受阻后改道向雷口关急进,尚在湖南永明、道县之间。我军前后相距达100公里。守住湘江通道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保证全军渡过湘江,上级给阻击部队的任务,一如时任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所回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到12月1日凌晨,湘江以东还有3个多军团的部队未过江。中央局、军委和总政治部于凌晨3时半联名给担任阻击作战的红一、红三军团发出电令,明确指出“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要“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这时,执行阻击任务的红一、红三军团的部队已极度疲劳、减员严重、弹药不足、缺乏工事,而敌方是桂军全部正规军的2个军和湘军约5个师的兵力,还有民团袭扰、飞机轰炸。面对优势敌人,参战的全体红军指战员在“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定信念指引下,从27日下午红五师在新圩与桂军遭遇,到12月1日下午红一、红三军团的部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撤入越城岭山区,浴血奋战5天,使通往湘江的通道和渡河点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保卫了党中央渡过湘江。正是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红军才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抗击敌人、保护湘江通道的铜墙铁壁。

    壮烈的三大阻击战,极大唤醒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

    11月27日,敌情已明晰,加上军委纵队所在地域到距离最近的湘江渡口不过60公里左右,如果下决心轻装急行军,1天即可到达。但红军搬家式的转移,使得行动迟缓,足足走了4天才到达湘江边上。在阻击战场上拼杀的红军指战员,都希望军委纵队能走快一些,以便减少更多伤亡。11月30日晚,面对严重战局,红一军团甚至给中革军委发报,请求“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由于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所有的作战部队,都成了掩护队”,使前线战士为了掩护任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六师第十八团和红三十四师成建制损失。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中已开始出现对教条主义指挥的怀疑。彭德怀在广昌战役后就痛斥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渡过湘江后,面对惨重损失,就连博古本人也一筹莫展、痛心疾首,广大红军指战员更是普遍发出“是不是要把中国革命断送掉”的质疑。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湘江战役“促使人们从根本上考虑党的路线问题、领导问题”。这种对党、对红军、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深刻思虑,最终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实现了伟大转折,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回顾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的卓著贡献,更能帮助我们深刻领会当下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只要全党上下牢记历史、不忘英烈,发扬敢于斗争、奋勇拼搏的精神,就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执笔:农丕泽)

摘自《广西日报》2019年9月5日08版

责编:宣传教育处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工信委备案:桂ICP备13002049号-1 广西网警备案:45010302001813